來源: | 發布時間:2017年12月14日 | 字號:小-中-大 | 瀏覽次數:2248
回彈法是用混凝土回彈儀在混凝土結構上測得的回彈值以及碳化深度測量儀測量混凝土碳化深度值,綜合兩項指標評定混凝土強度的一種無損檢測方法,也是我國目前常用的無損檢測方法。其法簡單易行、造價低,而由于相關標準中存在疏漏使其在應用過程中易產生爭議、扯皮,評定結果的準確性也有待商榷從而形成易脫離客觀、主觀人為因素相對較大等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相關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1回彈法檢測依據
回彈法檢測依據為JGJ/T23-2011只是推薦行業標準,選用與否本身就存在較大空間,而以混凝土試塊抗壓強度(無論標養、同條件)評定則為國標標準。目前我國均采用兩種方法結合的方式對混凝土強度進行評定,但在實際中經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從理論來看假定試塊評定合格后,應該無需在做混凝土實體檢測,上面已經說過在國標與推薦行標的效力上明顯應該以國標為依據。但在實際應用中兩種方法結合的依據從何而來?
(2)混凝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試塊評定合格而回彈檢測存在問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以何為準本不應該是問題,而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經常會產生以回彈結果為準,從而進入鉆芯取樣環節。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解決方式可以有兩個方案:
(1)上升回彈法檢測效力,其作為推薦標準的效力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在應用上顯然太過蒼白。
(2)回彈法檢測由市場自由選擇,任何市場主體不應以此否定試塊評定結果,只能將回彈法作為一個參考不能強制性的以此作為評定標準。
筆者認為應采用后者更切合實際。首先、盡管規程上說明我國已經解決了回彈儀精度不高的問題,但由于規程的不完善以及大量實踐結果證明:回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較混凝土試塊以及其他無損檢測方法確實精度存在問題,偏差過大。第二、全國統一測強曲線對各地區的適用性有明顯瑕疵,而地區及專用測強曲線的建立不僅需要大量經濟技術投入,也無法及時隨著外部環境的較大變化及時調整。很多地區根本不具備能力建立地區及專用測強曲線,而只能選用全國統一測強曲線。
2回彈儀的檢定
回彈法檢測回彈值的取值直接依靠混凝土回彈儀而儀器的準確性顯得至關重要。而就現階段檢測回彈儀依據的標準JJG817-93,其在應用過程中有以下問題。
(1)檢測剛鉆洛氏硬度為標準值60,允許偏差正負2:回彈儀校驗值為標準值80,允許偏差正負2.筆者認為允許偏差過大,我們假定鋼鉆洛氏硬度58(在允許偏差范圍內)而回彈儀對應彈擊數為82(在允許偏差范圍內),顯然此回彈儀用在工程實體檢測時造成結果較真實結果偏高。反之,則會造成偏低現象。
(2)回彈儀率定校正環境溫度在規程上規定為:5--35攝氏度?;貜梼x的相關構件均為鋼質構件(彈擊錘、拉簧等),其受溫度的影響程度筆者認為應做相關研究來確定溫度變化影響因素是否可以忽略。
3回彈法檢測實體混凝土強度
3.1檢測相關環境
(1)JGJ/T23-2011規程上規定檢測面應清潔、平整,不應有疏松層、浮漿、油垢及蜂窩麻面。筆者認為應加以細化,首先應說明平整度允許偏差在何范圍內,避免由于平整度不夠產生回彈角度從而引起的測量誤差。第二當檢測面不滿足要求時,應進行表面打磨處理,打磨深度不宜過深不應露出石子,以免造成檢測結果偏高。
(2)檢測時空氣濕度:應規定檢測時空氣濕度且應區對地上及地下工程加以區分,空氣濕度變化將會對回彈結果產生嚴重影響,而地下工程等結構部位大多處在較潮濕的環境下與地上明顯不同。筆者認為應分別規定地上地下檢測時的濕度要求,更符合工程實際要求。
3.2混凝土碳化測量
混凝土碳化是影響混凝土強度評定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碳化深度的增加對應的是混凝土評定強度的急劇折減,由此可見其碳化測量的精確性顯得至關重要。盡管規程對混凝土碳化測量加以說明,但筆者認為說明過于簡單在操作時易產生主觀影響,筆者建議應增加下列相關內容。首先、碳化測量多點檢測取平均值,應以360度角平面圓均分3至6點取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規程僅規定多點測量取平均值,而未說明詳盡。第二、碳化測量深度應以打磨后的表面至混凝土變色與不變色的相交處的垂直深度值作為結果。由于泵送混凝土在我國已經占據市場主流,而泵送混凝土為了良好的工作性能往往大塌落度、大流動性等特點對應的是成品混凝土浮漿較厚加之施工工藝產生的脫模劑(有的還涂刷養護液養護混凝土)等因素,造成混凝土表面1~2mm范圍內與混凝土內部部位產生相當大的差異極易發生碳化。筆者建議應對泵送混凝土表面打磨后進行碳化測量較為合理。第三、混凝土“假碳化”。目前市場絕大部分使用的混凝土均摻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礦渣粉等工業廢料,而摻合料水化反應會降低混凝土堿性但其生成物質并不增強混凝土硬度,在規程上這一影響因素并未考慮。第四、碳化折減依據。筆者一直對在測強曲線上碳化折減存有一定疑問。從理論上說,混凝土碳化會產生CaCO3從而增加混凝土表面硬度,隨著碳化深度增加其影響會逐漸加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混凝土的內外差異影響因素要遠比混凝土碳化因素影響要大得多,換句話說混凝土碳化會增加混凝土表面硬度,所以應該去除其影響而混凝土內部強度遠高于混凝土表面,這在鉆芯取樣結果要大大高于回彈結果得到了很好的驗證。雖然規程上已經說明回彈法適用于混凝土表層與內部質量無明顯差異,可實際情況混凝土內外強度較大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目前我國各地基本采用回彈法檢測實體混凝土,在回彈檢測規程上忽視混凝土內外差異只考慮碳化折減而對混凝土內外差異不予修正的做法將導致檢測結果遠遠脫離混凝土實體強度。筆者亦建議在規程條文解釋中應對測強曲線上混凝土碳化折減依據從何得出做出詳細的說明。
3.3泵送混凝土修正
在原規范上JGJ/T23-2001上,單獨對泵送混凝土在碳化深度2mm以內不同標號進行了加值修正,與此對應的條文解釋中也闡述了原因。而在新版規范JGJ/T23-2011取消了此條,另外制定了泵送混凝土測強曲線,兩個測強曲線的差異與實際泵送和非泵送混凝土的實際差異相比無法形成對應。筆者認為,對泵送混凝土修正其實更符合實際。目前我國對混凝土標養試塊除了在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上對地下工程在配合比設計允許60d、90d,大體積混凝土可采用180d的的設計齡期其余規范依然以28d齡期標養作為混凝土抗壓強度標準值,顯然與實際情況想脫離。目前無論預拌或是自攪拌混凝土為了滿足混凝土的良好工作性能同時配合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均摻加了大量摻合料其28d后強度增長不容忽視。以28d標養試塊評定混凝土強度已過于保守,不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筆者認為應盡快結合實際出臺新版相關規范適應形勢。此外筆者認為在規程上不僅對泵送混凝土或是非泵送混凝土,在摻合料達到一定程度時均應按以下情況修正。
(1)對有條件在混凝土澆筑成型1200度日且齡期28d-90d區間內進行回彈檢測可不予修正。
(2)對工期比較緊迫工程需要在混凝土成型600度日時且齡期在14d~60d區間內進行回彈檢測的應予適當修正。
(3)對在混凝土成型后600度日~1200度日期間內進行回彈檢測時不予修正。
(4)對極特殊工程,工期十分緊迫應規定允許“甩點檢測”,也就是說提前進行后續工序施工對結構部位按原規程要求可預留一定數量的檢測點待混凝土達到1200度日進行檢測。
(5)對地下工程也應按以上進行區分檢測。
3.4回彈檢測法使用局限性
(1)目前對于C60及以上強度混凝土、及型鋼混凝土等新型施工工藝混凝土在檢測方式上屬于空白,應盡快制定相關檢測規程。
(2)對大跨度板的檢測未考慮施工工藝。對于大跨度結構,在施工工藝上均對模板進行0.1%~0.3%的起拱,在檢測時會形成角度誤差且誤差難以計算,筆者建議應進行打磨平整后方可進行回彈檢測及碳化測量。
4結束語
混凝土質量直接影響工程質量,任何疏忽均有可能造成巨大生命財產損失而如何對混凝土強度進行檢測評定至關重要。筆者就目前主要無損檢測方法回彈法檢測整個環節流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鑒于水平有限,其中難免疏漏,敬請讀者海涵。
(來源:《建筑知識》2017.10)